CDIO教學模式

deco

CDIO教學模式

教學是大學之本,在科技劇變的年代,為什麼逢甲大學要引進MIT和史丹佛的理念,用專題式教學法翻轉教育?

本校於2017年3月起正式加入CDIO國際組織,致力於推動Design Thinking + CDIO專題式課程設計與規劃,學系自107學年度起全面透過定錨專題、深碗專題與跨學期畢業專題,引領學生思考、設計、實施、運作,培養學生專業與實作能力。

人才培育理念

2004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解決學用落差問題,培養未來所需人才,與瑞典皇家工學院、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和瑞典林雪平大學共同規劃CDIO(Conceive- Design- Implement- Operate, CDIO)教育架構,並成立以 CDIO 命名的國際合作組織。CDIO國際合作組織成員來自歐美、亞洲和紐澳等區域,至2017年共計140多所會員學校,本校於2017年3月正式申請獲准加入,與國際合作夥伴學校共同開發和分享CDIO教學模式。
CDIO是一套完整的人才培育架構與模式,其12項標準是直接參考產業界需求,對照波音公司和美國工程及技術教育認證委員會(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, ABET)的標準EC 2000所制定,培育學生四大能力主軸,包括(1)系所專業知識與能力;(2)個人能力與態度;(3)人際溝通能力;(4)理論與實務的整合實踐。讓學生以真實世界的產品或系統為主題,經歷構思、設計、實施、運作的過程,從中掌握紮實的基礎知識,構思並設計新的產品或服務流程,同時能夠進行實施及運作,培養學生成為學用合一的人才。
本校全面推動學系CDIO專題式課程,培育學生整合專業知識與實作能力,系列課程架構包括Freshman Project、大二大三「深碗專題」以及「跨學期畢業專題」。Freshman Project啟發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,學習如何學習,培養構思與團隊合作能力,讓學生瞭解專業領域在產業界的未來發展;深碗專題重視專業工具的學習與動手做的經驗,培養學生具備應用專業工具的能力;跨學期的畢業專題,以一年以上的時間,讓學生從瞭解社會或產業的問題與需求,構思題目並定義問題,完整經歷CDIO流程,整合知識、進行實作與完成專題。

深碗專題目標與內涵

學生到了大二、大三年級,各系有二至三個更深入的「深碗專題」,將專業理論、工具透過專題實作整合起來。最後還有一項跨學期畢業專題,完成具體產品、系統、服務設計等產出,也包含專業研究、產學合作。因此逢甲的大學生可以說四年都浸潤在CDIO的專題式學習的課程模式裡。

我們期待學生畢業後,到任何企業都能組織團隊、帶領同儕執行專案。

為使大學教育接軌數位時代,逢甲成立創能學院(iSchool),為全校學生佈建資訊(information)與智能(intelligence)的學習環境,打造校園成為培育創新人才的關鍵實踐場域。資訊教學中心的程式語言與雲端系列課程,培養學生i能力。

另有培育學生專業有i的Xi能力的專業學院場域,包括建設學院的智慧城市、商學院的商業創新、金融學院的金融創新、資訊電機學院的智慧物聯網、工程與科學學院的工業人工智慧與自動化、建築專業學院的數位製造合作社(RoSoCoop)等專業場域。

創能學院結合特色課程、融入產業議題的專題實作、教師社群、學生社群帶領學生參與國內外競賽等,讓學生具備i+Xi的跨域力及就業即戰力,畢業時能夠「好就業、就好業」,更有機會取得較高起薪。

讓學生更有自信

近期台灣歷史最悠久、1949年成立的遠東機械,想打造該公司成立70週年的紀念博物館與紀念冊。聽聞逢甲大學的教育採用MIT的CDIO教學模式,於是主動來找逢甲跨領域設計學院(d.School)合作。師生們使用從CDIO所學,進行腦力激盪,不僅建模、設計、落成了精美的實體博物館,也編纂了專業的70週年紀念冊。

逢甲大學李秉乾校長認為,推動一所大學教學法的全面翻新,不是多數大學都能做到,關鍵並非導入「校長個人」想法,而是要讓教師們了解,這是國際最頂尖大學正在採行、有效的方法。

逢甲每年送老師出國參加CDIO研討會,也邀請外國講者來與逢甲老師互動交流,近期更積極選送教師到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培訓,以教師本身的專業,導入人工智慧技術及應用知能,進而實踐在人才培育的教學模式上。幾個學期過去,老師們逐漸轉變,教育成效就會出現。

李校長從1994年到逢甲大學任教,總感覺學生們少了點自信,但這幾年啟動了教學法翻轉,親眼見證我們的學生眼神不一樣了。我看見他們的主動性提升,知道自己想完成的目標,而啟發學生產生這樣的轉變,就是大學最重要的任務。